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将易主?想多了

凯风 国民经略
2024-11-11
文|凯风
前段时间,关于“经济第一大省会否易主”的讨论不绝于耳。

GDP的你追我赶,是区域发展的常态。从国际经贸关系之变到地缘冲突、能源变局,乃至类似疫情这样的超预期冲击,都会造成短期波动。

但是,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,还是省市之间的竞争,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产业和企业,而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

自1989年以来,广东能连续35年稳居中国经济第一大省,正是一轮又一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、以创新驱动带动高质量发展的结果。

广东拥有无数个“第一”,经济、人口、工业、外贸上的第一是规模实力的写照,财政转移支付净贡献、养老金上缴净贡献方面的第一是广东重要性的体现,科技创新层面的第一则是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。

家里没“矿”,各类资源禀赋都不算突出的广东,却能跻身全球第二、中国第一大科技集群,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,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连续8年第一,且连续7年稳居中国科技创新第一大省之位,正是得益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创新。

这是广东继续捍卫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底气,也是剑指全球经济第一大省的支撑。

01

全球科技集群,“深圳-香港-广州”何以力压北京、上海-苏州?

日前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发布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,“深圳-香港-广州”集群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二、中国第一,北京、上海-苏州分列第三、第五。

作为全球最权威的科技榜单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PCT专利申请量、科学论文发表量,识别全球科技发明和创新活动最活跃、最集中的城市或地区。

任何科技集群的形成,都有赖于众多创新主体的发力,而创新主体的差异,决定了不同的创新模式和产业发展路径。

日前,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发布“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报告”,公众对科研院所、民营企业的科研创新贡献认可度最高,高等院校、政府机构次之,而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评分较低。

而全球科技集群的竞争,既要考虑基础科研水平,也离不开产业实力的较量。
前者体现为科学论文发表量,与科研院校、高等院校紧密关联,后者体现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,这是科技企业的主场。
因此,科研院所极其发达的北京,在科学论文发表量上一骑绝尘,而民营企业众多的大湾区,则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遥遥领先。

根据WIPO报告,“深圳-香港-广州”集群PCT专利申请量超过11万件,相当于北京、上海-苏州、南京、武汉、杭州等集群的总和。

这背后,龙头科技企业是最大贡献者。
2023年,共有14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PCT专利申请量50强,其中来自广东的企业占了半壁江山,华为、腾讯、中兴、OPPO、vivo、荣耀等民企榜上有名。

这些企业,来自数字通信、计算机技术、智能制造等领域,这也正是大湾区与其他世界级湾区同场竞技的关键。

事实上,这些优势产业的创新力之强,既得到世界组织的权威认证,也为公众所高度认可。

根据人大调查报告,公众对于5G通信、消费互联网、航空航天、轨道交通四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表现出较高认可度和满意度。

广东,正是这些产业的集大成者。广东既是电子信息制造第一大省,也是数字经济第一大省,在5G通信、低空经济、新能源汽车、智能装备等新赛道领跑于全国。

如今的广东,互联网软件业连续多年领跑全国,智能手机、消费无人机、工业机器人、新能源汽车等工业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。

因此,科教资源存在一定短板的大湾区,正是凭借大量科技企业的存在,显著改变了区域创新地理格局。

02

“国家级科技竞赛”,广东何以跃居第二?

日前,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颁发,这是继2020年度之后,时隔三年,我国再次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项。

根据名单,由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成果有58项,再次蝉联全国第一;而由广东牵头或参与合作完成的获奖成果共有53项,比2020年增加47%,总量从前五跃居全国第二。

要知道,过去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颁发一次,而此次间隔了三年之久,且奖项有所瘦身,竞争更趋激烈,获奖难度陡增,奖项的含金量有增无减。

同时,国家科学技术奖侧重于基础研究,要求服务“国之大者”,而这些领域通常都是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以及大型央企的“主场”。

不过,近年来,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崛起,加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,企业被推到了科技竞争的前沿,一众科技企业在国家级科技竞赛中崭露头角。

打开10多年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,几乎清一色都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身影,
最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置身其间,华为、比亚迪、腾讯、中兴、大疆都曾名列其中。

据媒体统计,今年发布的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,250多个奖项中,企业参与的多达100多个,而5年前只有60多个。

广东,正是科技企业引领创新突破的最大受益者。

广东主持和参与的53个获奖项目中,企业参与的多达34个。而深圳26个获奖项目中,企业牵头和参与的共有22项,几乎都是民营企业,且集中于新兴产业。

在公众的科技认知中,科研院所、高校着眼于基础研究,国有企业侧重于“大国重器”,而民营企业更擅长技术创新,但这一传统分工模式正在被打破。

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变化趋势就能看出,民营企业不再只是简单的参与者,而向项目的牵头人的身份转换。

这与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政策导向相一致。
根据重要会议改革决定,“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,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”
事实上,在5G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消费互联网、新能源汽车、无人机等诸多新兴领域,民营企业都在担当起创新主力的角色,向上连通政学研,向下打通市场需求,成为“从0到1”科学探索和“从1到100”产业实践的连接器。

不过,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数据显示,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在本国基础研究支出中的贡献度多在 30% 以上,而研究显示,中国企业的科技活动支出中基础研究支出占比不到1%。

让民营企业挑起重大技术攻关的大梁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03

科技创新第一大省,广东凭什么后来居上?
根据最新发布的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》,广东、北京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位居前五,而广东已连续7年蝉联榜首。

在各领域排行中,广东的企业创新、创新绩效和知识获取3个指标排名全国第一,知识创造和创新环境指标排名全国第二。

当前,广东已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第一大省,研发经费支出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,研发强度排在各大省份(除直辖市)首位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。

然而,20多年前,广东只是以“世界工厂”著称,以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导,科技含金量有限,研发支出长期跑输北京、江苏。

究其原因,北京、江苏都是科教大省,坐拥众多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,比广东有着更好的科技底蕴和研发优势。

不过,近年来,随着广东开启“腾笼换鸟”乃至“鸟枪换炮”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,完成从“广东加工”向“广东制造”再到“广东创造”的跨越,一众科技企业崛起,成为最大的创新主体,彻底扭转了区域创新格局。

直到2011年,广东研发支出首次超过北京,而2016年赶超江苏,从此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,并不断扩大领先优势。

这背后,来自企业的研发支出是最大贡献力量。

2012年-2022年,广东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从1091亿元大增到3842亿元,增幅高达252%,占整体研发支出的比重上升到87%,而北京不到一半。

广东企业研发支出一项,就超过了江苏全省各类研发支出的总和,接近包括四川、陕西、重庆、云南在内的西部12个省份所有研发支出的总和。

作为广东科技研发的重镇,深圳94%左右的研发支出来自于企业,这就与北京形成了鲜明对比,后者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的研发支出占据半壁江山。

深圳有很多标签,但“创新之城”无疑有着更高的识别度,而深圳众多龙头企业的创新实力,在全国也有着相当高的识别度。

根据人大报告,在公众对30家典型企业创新成果的评价中,华为、大疆、比亚迪、腾讯评分最高,四大企业都是民营企业,且均来自广东。

当然,任何评价都存在主观因素,但深圳四大科技龙头能跻身最前列,背后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。

根据《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》,中国共有679家企业上榜,其中民营企业478家,占比从10年前的31%上升到75%,集中于信息与通讯、健康产业和其他领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全球研发投入排名最高的20家企业,中国仅有华为、腾讯2家企业入围,均来自广东
实际上,这两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一年加起来就在2000亿以上,占到我国社会总研发投入的5%以上。

数据显示,自2018年至今,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6000亿元,腾讯累计超过3000亿元,分别是我国制造业、互联网行业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,对于广东科技创新的贡献可想而知。

以华为、腾讯为双龙头,再加上大疆、比亚迪、中兴通讯、美的、TCL华星光电、立讯精密等科技企业,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天团,并带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协同创新,是广东科技创新最为独特之处。

企业强则产业强,企业创新强则科技产业强,借助企业创新,广东走出一条非常寻常的科技突围之路。

04

广东的第一大省,是怎样炼成的?

从重点企业的变迁,可以一窥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。
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广东以出口加工业为主导,借助“前店后厂”模式,从农业大省变身工业大省,彼时的重点企业,除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外,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占了相当大比重。

新世纪以来,广东开启“腾笼换鸟”之路,在全国率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,抓住了电子信息、互联网、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崛起机遇,一众本土民营企业成长壮大。

2010年广东100强企业中,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、“三资”企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,而千亿级企业7家,中国平安、华为、美的等民企在列。
近年来,全球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进一步加速,国际博弈、经贸冲突和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,广东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,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,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数字经济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,培育出众多中国500强乃至世界500强企业。

在2023年广东500强企业中,民营企业占了一半以上,千亿级企业增至39家,而20强企业中涌现出华为、腾讯、比亚迪、美的、顺丰、立讯精密等佼佼者。

值得一提的是,2024年,广东共有17家企业上榜世界500强,其中包括9家民营企业,为上榜民企最多的省份。

这一变化背后,并非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减少导致的此消彼长,而是新的增长极的拔节生长。

在国有资本不断壮大、引进外资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,本土民营企业作为一股新生力量脱颖而出,以更快的增长速度,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一极。

数据显示,广东民营经济为全省带来了50%以上的GDP、60%左右的税收、7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%以上的新增就业,而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从2010年的20%左右,大幅提高到2024年上半年的64%。

正是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产业结构,让广东在这几年面对各种超预期冲击下,都能保持较强的经济韧性,千亿级万亿级产业不断涌现,而出口增速也大幅领跑于全国。

民营企业,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广东的涌现,与“敢为人先”的改革探索、鼓励财富创造的社会氛围、支持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无关系。

“东西南北中,发财到广东”,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,广东历来是市场竞争最为激烈之地,也是各类风险资本汇聚之处。
正是开放、包容、审慎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,助力无数风险资本转化为“耐心资本”,成为企业创新的最大助力之一。

呵护民营经济,鼓励企业创新,培育“耐心资本”,这是广东曾经的优势,也是逐鹿未来的底牌。

第5个一线城市,呼之欲出

这是真正的“民富50城”

叫停!这些大基建,建不成了

2024,全国百强市区县排行

撤镇设市,又要来了

市市通高铁,第10省来了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国民经略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